国际易学研究院主办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道教 >> 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戒授箓
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戒授箓
来源:四川风水网  整理:www.scfs.net   浏览次  发表日期:2010-9-16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不把罕物作为奇宝而珍爱,才不会引起人们的贪欲而引出种种盗贼行径。不做挑动人们欲望的事,才能保持民众的心思不致流于迷乱。所以说上乘君主的统治:消解民众的自以为是的成见,杜绝他们主观独断的行为;让他们吃饱穿暖,能够安居乐业;不让他们产生试图胡作非为的野心,以免造作生事扰乱天下;锻炼他们的体能,强健他们的意志,使外敌不敢也不能入侵。经常使民众保持着因循自然不求造事、心境平和欲望清淡的状态,这样那些别有用心、怀有阴谋诡计的人就不敢也不能造作生事了。高明的统治者保持清静自然、不求造作的心态来治理天下,实施“无为之治”,那就一定能够达到太平盛世,天下大同。

“贤”在这里就是指那些“好的,美的,善的”等优良品质具体体现的形式。“尚”就是提倡的意思。

这么一来那就似乎不对了。“贤”就应该提倡啊,为什么老子要说“不尚贤”——不去提倡呢?

那是为了“使民不争”。因为提倡了,赞美了“贤”,“民”就会去“争”——争斗、争夺、争抢,都是不好的。这个“争”正是“道”所反对的,“道”提倡的是“不争”,而不是“争”。“民”一“争”,天下就不太平了。

那么“尚贤”和“民争”有必然的关系吗?有的。

因为如果提倡某个人的“贤”,势必要说出他为什么“贤”,这就要有“贤”的具体事迹。比如说某个人是大学者,要号召大家来学习他,那么就要说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学者,是因为他写了多少学术论文啊,主持了多少课题研究啊等等的具体成绩。所以他是“贤”的。

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最初那个人只是在认真地做学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写出这么多论文的,课题的研究也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出来的。但是这么一提倡,就有了功利的效应了,那些只想求得“学者”之名或“教授”、“高工”等职称、头衔的人,他们就会去模仿这些成就“贤”名的轨迹去博取、骗取名利,而不是认真地去进行实践。于是,论文的字数是可以凑的,论文的内容是可以抄袭或代笔的,论文的篇数多也不代表质量高,论文、课题的档次高低也可以通过收买来获得好的评价等等。总之,具体的“贤”的标准一旦产生,那么势必群起而“争”之。

这种事,其实历史上也有过,晋代“举孝廉”的取士制度就是一例。朝廷要用人,命令地方官推举具备“孝”和“廉”这两种优良品行的人出来做官,甚至还把“举孝廉”的数量多少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一个手段。那就造成了一时之间,“孝廉”遍野,不是说真的造就了那么多的“孝廉”,而是人人都去争夺“孝廉”这个头衔,结果是真正具备“孝廉”品质的人不见得多了多少出来做官,反而让很多根本不“孝”也不“廉”的人窃居高位。

由此可见,“贤”不可“尚”。“尚”了“贤”以后出的大都是伪“贤”,而真的“贤”说不定反而被埋没了。
“难得之货”不能“贵”,否则“民”就要为“盗”,这与其说是“民”要为“盗”,不如说是统治者贪求“难得之货”的错误导向使“民”去趋之若骛地为“盗”。

真正有价值的是文化,不是任何稀有的宝物。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清朝灭了明,满族夺了汉族的江山,但是文化他灭不了,也夺不了,所以最终反而被汉族同化了。十八世纪以后,多少所谓的“传世之宝”被侵略军夺走了,至今仍不知羞耻地陈列在他们的国家博物馆里。这是我们的国耻,我们应该可惜。但可惜的应该是我们国家曾经是那么的落后,而不是去可惜那些被他们抢走的东西。东西他们可以抢走,但是他们抢不走的是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的民族精神。只要我们真正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振兴我们的东方文明,那么以后再也不会有强盗能来抢走我们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把“可欲”去显示在“民”的面前,那么“民心”自然就不会乱。统治者不去追逐“可欲”,那么老百姓也不会跟着心思迷乱,这也就叫“我无欲而民自朴”。

现在很多媒体大搞“超女”、“超男”的选秀,就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青年是可塑性非常大的阶段,过早地把“可欲”显示在他们的面前,给他们看到有一条追逐名利的捷径,只能让他们本来就很不稳定的心变得更加迷乱。除了极少数幸运儿,绝大多数人又能得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呢?更多的是让他们荒废了学业和工作,失去了脚踏实地地去奋斗的精神。即便是那极少数,又有几个能把这作为终身的事业呢?最终当她走出这媚俗的“光环”后,留给她的又将是什么呢?

后面这两句“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只不过是在推广、延伸“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意思。这些就是“无为之治”必须遵循的原则。

不过,上面的三个并列句说的都是“不”,也就是“无为之治”不能做哪些事情,那么真正的“无为之治”应该做哪些事情呢?

老子所提倡的“圣人之治”——“无为之治”是这样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一段话是过去经常受到批判的章节,批判的原因是认为这是老子在教唆统治者搞“愚民”政策。这其实是在断章取义,是在望文生义,是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研读、全盘思考、理性总结就乱下结论的典型的“文革”式思维。这种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是应该被批判的。

现在我们来给老子的“无为之治”正名,让我国古代这位学究天人、功参造化的一代宗师苦心孤诣留下的文化瑰宝不致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就此湮灭。

首先,“虚其心”。其实就是要虚心,这是一个大命题。简单的说,虚心才能客观公正地去对待包括自己在内的世界一切。心虚就是谦虚、谨慎,没有成见,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这个实践,不仅需要向外,更重要的是向内。

往高层次上说,心是什么?《十善业道经》中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说到头这个“心”不是心脏,也不是任何人类身体上可以找到的物质器官,它是看不见也抓不到的,这是世界在人意识上的反映,而且是建立在六根六识上的虚妄不实的“诸法”的反映,是局限性很大、存在着很多谬误的反映。所有这些虚假的反映构成了一颗自以为是的“心”。——这种“心”,那真是还不如把它“虚”掉的好。“虚”掉它,才能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从而到达——“明”、“彰”、“有功”、“长”的境界。

“虚其心”的目的说到头是要人们客观、公正地遵循“道”——宇宙根本法。

其次,“实其腹”。简单的说,就是让人们吃饱饭。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老百姓吃不饱,就是统治者的罪过。

进一步说,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不仅要吃得好,而且要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就是要达到小康的标准啊!统治者是必须去关心这些最广大人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的。

“实其腹”的目的就是要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就是要建立一个丰衣足食的小康社会。

第三,“弱其志”。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个“弱其志”是建立在“虚其心”和“实其腹”的基础上的。如果统治者没有很好的做到“虚其心”和“实其腹”,那么也就不可能做到让绝大多数人“弱其志”的。只有先做好了“虚其心”和“实其腹”,才可能让绝大多数人“弱其志”——不去试图用非“道”的途径去满足个人的私欲和一己的野心。

做到了“虚其心”和“实其腹”,绝大多数人才都能“弱其志”和“畏死”,那么就好治理了。然而,还是总不可避免地会有那么几个别有用心的“为奇者”——喜欢搞阴谋诡计的家伙,那怎么办?那么就应该“执而杀之”——抓起来杀掉。杀一儆百!杀的目的是为了震慑所有蠢蠢欲动的潜在的“为奇者”,让他们“不敢为”——安分守己,而避免更多“不得已”的“杀”。

“弱其志”的目的就是建立公平、公正、有规则、有秩序的和谐社会。

第四、“强其骨”。锻炼人们的体能,强健人们的意志。弘扬民族的文化,挺起国家的脊梁。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使外敌不敢也不能入侵,保卫幸福家园。

“强其骨”的目的是为以上这三项提供抵御外来侵害的力量保证。

其实“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个实施原则不仅适用于治理国家,也适用与修心养性等其他方面,这其实是一条通则,在以后的章节再展开讨论。

最后,达到“常使民无知无欲”的境界。“无知”就是一切智慧、技巧都服从、服务于“道”这个大前提,没有不符合“道”的智慧和技巧。“无欲”就是一切需要、欲望都服从、服务于“道”这个大前提,没有不符合“道”的需要、欲望。这样,就能“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那些别有用心、怀有阴谋诡计的人就不敢也不能造作生事了。

“为无为,则无不治。” “圣人之治”就是“无为之治”,统治者实施“无为之治”,那就一定能够达到太平盛世,天下大同。

   上一篇:美与善,世界之真,万物之本
【相关资讯】
·美与善,世界之真,万物之本
·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戒授箓
【最新资讯】
·怎么样的办公室风水改善人际关系!
·四川省易学研究会学会活动突出易学文化…
·如何由宅命盘看风水
·如何根据命卦公式找到合适自己的方位
·谈风水——什么是“太岁”
·为什么说风水师中国的环境文化
·堪舆风水学论述简序
·公司大厅不同朝向的风水解析
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广告服务| 服务承诺| 联系我们| 付款方式| 本站声明| 意见建议| 友情链接| 客服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西大街88号 电话:028-66009690 邮件:yzqmsj@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风水网 国家信息产业部:蜀ICP备10025360号  
国际易学研究院主办 | 您身边的专业权威易学服务机构!